□赵雪(云南财经大学)
近日,南京一家甘蔗榨汁的小店,因一位阿姨售卖的咖啡而爆红网络。事情的起因是,一位网友在店内购买咖啡时,发现阿姨毫不掩饰地使用了三条速溶咖啡来冲泡,并将这一过程拍摄成视频上传至网络。阿姨的淳朴和真诚行为,让许多人感到既好笑又感动,纷纷表示愿意为这份真诚买单。小店也因此吸引了大批前来打卡的顾客。然而,随着事件的发酵,舆论的风波也接踵而至,大量网友纷纷表示“不能理解”,并讽刺跟风打卡行为。
首先应当看到,消费者真正愿意买单的,可不是这一杯10块钱的“咖啡”。
要知道,在现今的饮品市场中,尽管许多商家使用冲泡剂制作饮品,却往往避免直接告知消费者,而是努力营造一种“现制”的错觉。在此环境之下,视频中阿姨却能坦诚地展示她的冲泡过程,并因选用“大品牌”雀巢而感到自豪。考虑到她已年逾古稀,不难看出她确实与我们所处的时代之间有着明显的鸿沟,对她而言,“雀巢”也确实是代表了一种高端的品质。因此,网友们愿意为这杯咖啡买单,更多的是基于对阿姨真诚经商态度的认可,和对老人的尊敬,而非饮品本身的价值。正如古人所言:“老者,乃社会之根基;敬之,则百福之源。”我们应该尊重和理解不同年代的人及其价值观。
那么,跟风打卡行为又是否值得批评?这也该分分情况。
在当前社会语境中,“打卡”已成为人们展现对圈层文化的理解、寻求认同及情感共鸣的重要方式。通过记录与分享,它加深了分享者、观看者及点赞者对某一事物的共同认同,它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记录方式,更承载着一种“仪式感”,为参与者带来了心理上的满足与愉悦,所以,这种行为本质上就有其存在的合理性。部分情况,确实需要批评,但需要分清的是——需要批评的不是打卡行为本身,而是在不适合的地方发生了打卡行为。
例如,前不久的“成都迪士尼”打卡事件受到广泛批评,这是无可厚非的,毕竟,该地点是居民区,大量人流涌入,可能会带来噪音扰民、环境污染等负面效应。但此次打卡地点位于一个商铺,既然是商业场所,人流量的增加也能刺激当地消费,为商业区增添活力,购物打卡有何不可?
从“第三人称效果”这一理论出发,不难发现,受到媒体影响最深重的,并非“我”或“你”这样的个体,而是那些被笼统贴上“他们”标签的广大群体。换言之,人们往往存在一种心理倾向,即错误地认为某些不当行为只会发生在他人身上,自己则能够置身事外,殊不知,键盘上的“谴责者”,很可能将来也会是积极参与打卡、排队的人群。因此,对待他人的宽容与理解,实际上也是对自己未来行为的一种预见与宽容。
诚然,在数字时代的浪潮中,每个人都有权利自由表达观点,既可以赞叹美好,也能指出不足。但在这个信息飞速流转的媒介世界里,必须警惕,我们的话语可能会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回旋。网络的虚拟面纱和匿名性。常常让人忘却了真实世界的身份和道德责任。在这个“人人发声”的时代,即使是微小的言论,一旦经网络放大,也可能成为伤人的武器。因此,用善意和理性的语言来表达观点,不仅是对他人的尊重,更是我们内心善良与责任的一种体现。
来源:红网
作者:赵雪
编辑:张瑜
本文为凯发k8官网下载手机版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