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全 (广西大学)
日前,中央美术学院毕业展对外开放展览,多个作品“出圈”引发讨论,其中,一件名为《超级蜂巢》的作品在网上掀起了轩然大波。《超级蜂巢》又名《这也将会过去》,从外观上看,是一大摞经过裁剪的纸板和通过机械装置能够简单动一动的纸壳箱,高高一摞纸板堆叠在一块屏幕上。众多网友因其造型为一堆废弃纸盒子摞在一起,吐槽这就是“一堆废纸壳”“一堆垃圾”……事情发酵后,作者发视频道歉。同时,也有不少网友认为,这样的作品是艺术品,一般人很难欣赏,专业人士没必要向普通网民道歉。
每逢此类争议性事件发生,总会有人引用“坚持人民喜闻乐见的艺术创作”“创作的目的都应是为人民所接受的”这类话,言外之意是这类作品不被大多数人接受和赞赏,那就不可以被称作艺术。要坚持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创作,是为了维护人民多彩的精神生活,而不是以支持的人数多寡来评判艺术的好坏。如果艺术创作秉持着“被大多数人喜欢”的理念,那么艺术作品就会不可避免地滑向“媚俗”。
媚俗作品通常试图从表面上迎合人类天生的审美标准,追求迎合大众口味,强调娱乐性和轻松消遣。可以让观众可以在无需智力、无需思考、无需升华的条件下,提供瞬间的情感满足。这样的作品自然是会被大多数人喜欢,但如果这类作品在我国文化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可能会导致观众的思维变得肤浅,削弱人们理性思考的能力。
曾有美学哲学家认为,现代艺术的产生源于对消灭媚俗的渴望。不少画家提出了“艺术语言自身的独立价值”“绘画不作自然的仆从”“绘画摆脱对文学、历史的依赖”“为艺术而艺术”等等观念,解构、反传统成了艺术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不少现代艺术作品,确实沉淀着外人没法一眼就能看穿的厚度,暗含着艺术家对客观世界的深刻哲思,也会有一些观众,在欣赏了这类艺术作品之后,产生了某种共鸣或顿悟。这种不媚俗的艺术作品,的确有着存在的基础和必要,即使他们不被大多数人接受和喜爱。
艺术不可一味媚俗,但也不可一味过于追求怪、丑、冷,标榜自己曲高和寡,殊不知自己早已脱离群众,脱离人民。对于这样的艺术,我们也不必媚雅。笔者观察到一些评论,有不少人认为“中央美术学院的毕业生自然比普通人更懂艺术更懂美,看不懂的人是自己审美水平底下”“专业人士肯定有自己的理解,何必和非专业人士解释?”……这样的思想倾向实际上滑向了媚雅。中央美术学院的毕业作品普通人就批评不得吗?几年前,清华美院选用清一色的眯眯眼模特走秀,也在网上引起了轩然大波。选用眯眯眼模特,契合了西方对亚裔的刻板印象,伤害了中国人的民族情感,不管艺术家们的艺术有多高雅,也不论普通人有多不懂艺术,每个人都有进行批评的权利。
换而言之,民众对任何艺术展品都有解读的权利,对作者进行人身攻击确实不该,但我们可以表达不理解。这时候,部分人对作品表示认同的理由只是出于媚雅的心理,强调中央美术学院的专业性,却不从作品本身出发。不光自己媚雅,还要求其他人和自己一起媚雅,这类观点自然无法被人接受。
关于媚雅,作家王小波认为:“媚雅指大众受到某些人的蛊惑或者误导,一味追求艺术的格调,也不问问自己是不是消受得了。”我们对艺术作品的批评或是认可,都要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进行评价,不必过于吹捧某些高于自己内涵的形式。媚俗或是媚雅,其实殊途同归,都会导致艺术创作脱离人民,不为人民服务。
来源:红网
作者:郑全
编辑:田德政
本文为凯发k8官网下载手机版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