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宣喆 (新乡医学院)
380元每人的个人医保,您今年交了么?近日,国家医保局有关司负责人就居民医保参保情况答记者问时表示,网传“部分地区农村出现医保‘退保潮’”的情况不属实。但根据国家医保局公布的数据显示,城乡居民医保参保人数自2019年开始下降起,至2022年四年间同比分别减少0.3%、0.8%、0.8%和2.5%,整体呈持续下降趋势。并且据央广网报道,部分地区农村居民断缴医保的情况确实存在。因此群众“参保倦怠”的情绪背后隐藏着哪些诉求,政府又将如何关注回应,无疑值得深思。(3月25日 中国新闻社)
一路走高的个人医保费用究竟贵不贵,实属因人而异——对于生活在我国广袤乡土、经济收入普遍不高的9亿多农村群众来说,且不说盖房买车,但凡家中双方老人健在,再多上几个孩子,数口之家每年缴纳医保的费用就足以抵得上家里一个成年人一月的全部收入,实在不是一笔小钱。加之医保政策宣传解读有缺等因素,不少农村居民选择只给大人参保,老人、孩童不参保,或全家均不参保,进一步助推“参保倦怠”的形成。
拨开助推“参保倦怠”的种种因素,其背后实则反映出低收入群体在连续参保时对提高医保待遇的诉求: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钱的购买力已不同于往日,医疗费用也在持续增长。这意味着如果居民医保缴费仍维持在原有水平,那么医保基金就无法维系;然而现行医保制度并没有体现“多缴多得”的原则,低收入及连续参保群体的医保待遇也没有比其他人更有优势。长此以往,低收入群体的参保负担会越来越重,维持高参保率也将越来越难。
缴费数额逐年上涨,居民参保人数下降——导致现行医保基金筹资机制运转陷入这般境地,其本质在于不同收入群体缴费负担的不公平。优化现行医保制度可以考虑从人均定额筹资机制,转向以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缴费基数的定比筹资机制,将医保缴费的波动曲线与城乡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曲线相结合,让不同收入群体根据家庭可支配收入的实际情况缴纳不同比例的参保费用,体现“量能负担”的缴费公平。
同样,部分地区医保基金的支付量化也值得“因地制宜”——按照国家标准,各地医保结余资金可支付月数在3到6个月间属于正常,3个月以下医保基金则有赤字风险,然而有些地区结余资金可支付月数居然达到了12个月甚至更多,那这种情况下此地继续连年提高缴费标准又是否必要?笔者认为,优化现行医保制度也可以从增强基层政府关于医保基金支付预算、决算的算力入手,不该花、不能花的要精打细算,能花、敢花的要坚决用在群众身上,结合本地年度医保基金实际容量,滚动观察全年医保基金使用及结余情况,体现“量入为出”的在地理念。
近年来,有关“个人缴费标准在一段时间内保持相对稳定,引导社会合理预期”的呼声越来越高,国家也意识到了优化城乡居民医保筹资机制的必要性。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意见》中即强调,“完善基本医保的筹资分担与动态调整机制,非就业人员参保缴费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挂钩。”
异户异档,量能负担;一地一策,量入为出。在新的筹资机制落地前,医保缴费标准已难有较大涨幅,因而在医保缴费相对稳定的情况下,提振城乡居民参保信心,提高医保基金运行效率,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从实际情况出发,让利好政策“得之于民,惠之于民,才能使优化医保制度“永远在路上”。
来源:红网
作者:邱宣喆
编辑:张瑜
本文为凯发k8官网下载手机版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