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睿(黑龙江大学)
2月23日,最高检发布检察机关“依法惩治网络犯罪 助力网络空间综合治理”典型案例,公开了王某某猥亵儿童、强制猥亵案。2021年8月至2022年1月,王某某在某社交软件上冒充未成年女性,通过软件内设的自动推荐匹配功能结识低龄未成年人,从中寻找出女性网友进行关注或打招呼,并申请加入相关的学习群、作业群。在骗取对方信任后,王某某通过引诱、威胁等手段要求被害人发送隐私部位照片供其观看。受害者涉及全国15个省市共25名。2022年9月2日,江苏江阴市检察院以被告人王某某涉嫌猥亵儿童罪、强制猥亵罪依法提起公诉;2023年4月23日,江阴市法院判处王某某有期徒刑八年六个月。(2月23日《检察日报》)
这不是第一起“隔空猥亵”的案件。
不久前的2月6日,《中国青年报》报道了一起北京男子舒某冒充小女孩交友隔空猥亵女童的案例,受害者高达三四十名;2023年12月27日,《河南商报》也报道四川华蓥市一男子隔空猥亵8名幼女获刑7年半。“隔空猥亵”手段频频得逞,受害者年龄大多在14周岁以下,有的受害儿童甚至年仅7岁。受害者年龄之小、数量之多、范围之广令人 震惊。
为何不法分子足不出户却能将魔爪伸向全国各地?
作为犯罪中介环节的社交软件问题重重。首先是软件运营方在用户注册时没有落实好实名注册的要求,让不怀好意的人有了可乘之机,得以用虚假信息注册账号。而这时,在被平台的自动推荐匹配机制推送的未成年用户眼中,这个账号背后就是跟自己年龄相仿、性别一致、爱好类似的“朋友”,殊不知一张邪恶之网已经将她笼罩了。在此后的聊天过程中,这些不法分子利用未成年人心智不成熟的弱点骗取信任后,便会引诱或威胁对方发送裸体、隐私部位的照片和视频。
现在应用市场上交友软件泛滥,而忽视对未成年用户,尤其是14周岁以下的低龄儿童进行保护且管理制度有漏洞的软件不在少数。不少用户仗着软件对聊天内容和发帖内容审核不严,就肆意擦边发布软色情内容,在边界线上反复试探。更有甚者,有社交软件为了提高热度、留住用户,故意引导、纵容此类不良风气。在对这类社交软件进行明确界限规定和内容整改之前,严格限制未成年人的使用,既是对未成年人纯洁心灵的维护,也能避免不法分子浑水摸鱼。
在王某某猥亵儿童、强制猥亵案中,检察机关已经关注到了案件背后的网络治理。但除了社交软件之外,部分学习软件中附带的交友功能也遭到了荼毒。原本应该用来帮助学习的软件却让心思龌龊的人钻了空子,原本应该是互相鼓励的学习伙伴却胁迫孩子发送隐私视频,震惊愤怒之余,我们必须反思对于这个巨大漏洞的疏忽,并及时进行处理。
未成年人对网络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但他们的防范意识却不与好奇程度成正比,这时家长的监护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但是很多家长只是一味地防范孩子是不是有刷视频、玩游戏的行为,却忽略了孩子在网络交友方面的安全。想要及时发现并制止侵害行为,家长对于孩子们的心理状态的关注必不可少。如果家长只是一味地警惕孩子有没有刷视频、玩游戏,很可能会导致孩子在受到隔空侵害时不敢向家长倾诉,从而导致更严重的后果,给孩子留下不可磨灭的心理阴影。
网络是虚拟的,但受到的伤害却是真实的。面对“隔空猥亵”,不仅要补漏洞、查罪犯,还要多科普、早防范,唯有多方共同努力,建起层层堡垒,在魔高一尺之时,先道高一丈,才能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还他(她)们一片安心干净的网络空间。
来源:红网
作者:徐睿
编辑:钟星月
本文为凯发k8官网下载手机版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