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娇 (西安交通大学)
近来,哈尔滨旅游火遍全网,从各地特别是南方飞往东北旅游的游客络绎不绝,与哈尔滨一同进入人们视线的,是“南方小土豆”们。
“南方小土豆”最初指的是去东北旅游的南方游客,“他们身穿浅色羽绒服,头戴可爱帽子,坐在行李箱上脚都够不着地”。随着被各路媒体的渲染,“南方小土豆”已经从哈尔滨对南方游客的爱称,被妖魔化成了全网破防的烂梗。
对“南方小土豆”这一称呼,不少人认为,这种叫法不仅可能含有对南方人身高“矮小”的歧视意味,还可能隐含地域歧视,暗示南方人在初次见到冰雪时表现出的“土气”。
此外,这种称呼还可能引发刻板印象的问题。当人们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身材娇小、可爱的“南方小土豆”上,特别是以女性为主体的形象时,这种地域和性别特征的混杂,可能会遮蔽掉身材高挑的女性游客和南方男性游客等其他形象,导致淹没他们真实的旅游体验和声音表达。更重要的是,这种萌化处理的方式在不断被放大的过程中,可能会产生一些不适当的话语,如“想养个南方小土豆”等,这些话语已经超出了调侃的范围,让人感到不舒服。
在“南方小土豆”这样萌化叙事的过程中,不仅南方游客被提炼成矮小、食量小、见到雪就哇哇叫的不谙世事的女性形象,同时也削弱了旅游现象中严肃内容的讨论空间。地方政府促进旅游发展的举措被解读为“你就宠她吧”,因人流量过大而放大的管理缺陷也能被缓释为“大老爷们儿太粗心”……在这个过程中,萌化叙事就如一场“新话”热潮,让社会现象变得吸睛却又单薄。
"南方小土豆"本质上作为一个身份标签,是爱称还是刻板印象,不同的看法和声音都有其合理性。我们更多的目光应该放在热梗背后的现象和问题上。
标签不宜过度解读,玩梗也要适可而止。如果盲目跟风或过度玩梗,可能会使原本可爱的称呼变得让人反感。在这种情况下,原本的热梗可能会变成烂梗,引起互联网一轮又一轮的“大战”。因此,我们应该把握好使用这个标签的尺度和边界。对待任何网络热词或热梗,我们都应保持理性和尊重,警惕严肃事情的娱乐化。
无论是“南方小土豆”还是“广西小沙糖橘”,这样“幼态化”“拟人化”的叙事方式在传播过程中也偏离了其原本的目的,遍地都是网络梗,梗的意义不断被更新和替代。这种现象导致人们容易产生思维和表达的惰性,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只懂流行语和缩写,成为了新型的“文盲”,患上“文字失语症”。
当我们讨论“南方小土豆”到底有没有地域歧视、刻板印象、矮化女性时,不妨回归到事件本身的思考当中,别让娱乐化的标签掩盖我们真正该关注的问题。
来源:红辣椒评论
作者:白娇
编辑:张瑜
本文为凯发k8官网下载手机版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