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柏儒 (宁夏大学)
8月29日,公众号“绝版好书”发文称,自己在给孩子买的《莎士比亚悲剧选集》中发现多处“我去”的表述,对应的是朱志豪经典译本中的“哎呦”一词,此外,新译本的多处译文与朱译本几乎重合。据悉,该书是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属于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众阅文学馆“世界文学名著百部”丛书。
在该书的前言中,译者强调了“适应当代年轻读者的语言和口味”,认为此书是在前人的基础上,用更贴近时代的语言重新表达。对于名著而言,能够在时代的嬗变中不断注入新的能量,这本是好事。但是时代化绝不是单一的通俗化,更不是为了便于理解做“降格”处理。莎翁作品本就影响深远,这本《莎士比亚悲剧选集》位列出版社众阅文学馆“世界文学名著百部”丛书,对青少年群体而言,影响更是不可小觑。阅读名著本是为了陶冶情操,建构丰盈的精神世界,但倘若孩子们看到的第一版名著就是满纸“我去”之语,难保不会效仿,久而久之,通俗版大行其道,经典版束之高阁,名著也就失去了传世的意义,若干年后,谁又能知道读到的是通俗版还是原著?
当经典过分通俗化,“祛魅”就会成为一种趋势。诚然,不可否认部分名著与当下主流价值观存在冲突,但其内核大多仍有一定可取之处,读者仍可以怀抱一颗敬畏之心去阅读。但如果读者看到的名著尽是通俗化的时下流行语,虽然易于理解,但却没有读名著的实感,更遑论敬畏?所谓“近则不恭”,就是这个道理。近年来,“一句话名著”层出不穷,当西游记成了“疯狂的猴子”、红楼梦成了“亲戚靠不住”,经典在通俗化的同时,其原有的内核也被逐渐抹去,成了泥沙俱下中的平凡一粒。名著当然可以与时俱进,与新的时代语境相融,但这不能以牺牲其自身内核为代价。近年来,因为不尊重经典,失败的影视改编赢得“满堂倒彩”,那么倘若连最源头的文字也变得满纸流行语,经典的消逝就会成为必然,随之消逝的还有人们心底最深沉的那份厚重。
总是期待经典与时偕行,可以在不同时间给不同年龄段的人们带去思考与感动,但是必须承认,经典之所以为经典,就是因为他们本身足够“浓墨重彩”,无需后人做迎合性的粉饰。通俗化并非扩大影响的密码,接地气也不是最好的新编。总有经典,落于“彩云端”,不必“下凡尘”。
来源:红网
作者:王柏儒
编辑:田德政
本文为凯发k8官网下载手机版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