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勇
近日,昆山多所学校发放的黄油蛋糕被曝出发霉问题,引发公众关注。据央视新闻报道,经初步调查,发霉原因为部分批次蛋糕在生产过程中冷却时间未达到规定要求。目前,相关部门已对配送和生产企业进行立案调查。
校园食品安全一直是家长和社会关注的焦点。尽管政府和社会在构建校园食品安全屏障上付出了诸多努力,但问题仍时有发生。在有关部门曾经通报的校园食品安全典型案例中,存在使用超过保质期食品添加剂、经营腐败变质感官性状异常的食品、销售超过保质期的食品和不符合国家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等问题。
校园食品安全涉及采购、生产、储存、配送、检验等多个环节,每个环节都应承担明确的安全责任。然而,在现实中,这些责任却常常因各种因素而“霉变”弱化失灵,导致食品安全防线出现漏洞。涉事蛋糕的发霉,正是食安管理责任未落实的直接体现。如果生产方能够严格遵守冷却时间规定,蛋糕发霉的风险将大大降低。但遗憾的是,这一关键环节被忽视了。
校园食品安全链条较长,发霉蛋糕在采购、储存、配送、检验、接收等流程中是否还存在其他处置不当的问题,尚需进一步深入调查。应该说,链条中的每一环节都有监督把关责任。只要每一环节不是形式上履行食安责任,而是切实把好了关,那么发霉蛋糕就不可能流到学生手中,更不会被学生食用。
因此,针对此次发霉蛋糕事件,有必要对整个食品安全链条的所有环节进行细致的复盘,以查找安全责任的疏漏和存在的问题。特别是质量抽检环节,尽管看似已经按要求履行了职责,但显然并未能有效阻止问题食品流入校园。根据报道,在蛋糕发放到学生手中之前,它至少经过了供应商和学校两次的抽样检查,然而遗憾的是,这两次检查均未能发现问题。这是否意味着我们的抽检方式存在漏洞,或者执行过程中有所疏忽,导致它未能真正起到对食品安全的把关作用?
在复盘和彻查过程中,不仅要明确相关责任,还要对责任单位和个人依法严惩。依法严惩是防止食安责任“霉变”的一种“杀毒”。同时,应加强对供应商和生产商的资质审查与日常监管,建立严格的准入和退出机制。对于存在违规行为的公司,应坚决排除在校园食品供应链之外,以维护校园食品安全的底线。
在此次事件中,与供应商红盛公司合作的面包生产商利众食品,曾经受到过有关部门的行政处罚且多次被责令整改。将这样的公司引入校园食品供应链,显然违背了对食品安全问题“零容忍”原则。这反映出供应商在审核生产商时把关不严,无疑是供应商食安责任的“霉变”弱化。
来源:红网
作者:梁勇
编辑:张瑜
本文为凯发k8官网下载手机版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