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思竹 (重庆大学)
9月26日上午,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一小学门口出现一家长情绪激动、行为异常,引发网络热议。几小时后,网络上出现“家长在学校门口跪地要求学校取消孩子钉钉打卡”的言论。当天,黄岩区教育局做出回应:该家长因给孩子送水壶未果导致情绪失控,钉钉作为该校的家校联络工具,在家校教育环节中占有较大比例,教育局将进一步规范学校对钉钉的使用。(9月26日 九派新闻)
钉钉打卡虽然并非家长在校门口情绪失控的直接原因,但近年来也确实给家长和学生带来诸多不便。在微博热搜词条“教育局通报家长跪求取消钉钉打卡”下,不少网友表达了对钉钉这一软件的不满。部分家长表示平时工作一整天后还要在家花几个小时帮孩子检查作业、上传作业视频,极大的加重了家长的负担;部分网友表示钉钉打卡在课余时间也给学生带来了很多不必要的任务,看似“减负”,实则“增重”;甚至有网友直接对这位跪地家长表示感谢,希望能有更多学校规范对钉钉的使用。
钉钉在2020年走进大众视野,在线上教学期间起到了极大的作用。它作为一个高效的家校沟通平台,不仅可以让学校和老师更加便利地向学生及家长传递通知、分享教学资源,也可以让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情况有更及时、更直观的了解,比起曾经的qq群、微信群,钉钉在任务发布、教师监督以及家校交流等环节中更具优势。
但是,显然如今的钉钉实际上成为了部分学校将本应承担的教育任务转移给家长的工具,也成了形式主义发酵的“温床”。批改作业本应是教师的职责所在,如今却变成了作业由家长批改后上传钉钉;学校的美术课形同虚设,却要求家长带领学生做手工作业。种种乱象不仅是将家校职能本末倒置,也没有切实地考虑到家长经济水平和文化素质的参差,这对于家庭条件较差的学生是不公平的。不仅如此,诸如美术作业打卡、居家运动打卡等素质教育活动被强制要求拍照、录像上传钉钉更是多此一举,这让艺术爱好成为任务,让运动成为负担,让素质教育活动成了完成教育任务的工具,不但给家长带来了繁重的任务与压力,更不利于学生的课外兴趣爱好的萌发与培养。
诚然,钉钉为学校提供了一个更加高效的家校交流途径,但是教书育人本不应该一味追求高效,从古时起孔夫子便提出了“因才施教”,教育不应将学生“钉”在钉钉上成为一个个冷冰冰的名字和数据,也不应该成为限制学生与家长课余探索与创造的模板。有时或许“返璞归真”更能让教育回到恰当的道路上。
来源:红网
作者:陈思竹
编辑:田德政
本文为凯发k8官网下载手机版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