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婧轩 (山西大学)
近年来,“汉服+”热潮逐渐成为各地文旅重要组成部分,身着汉服的游客已然成为了各大景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洛阳这座十三朝古都的文旅方面正是其中的代表。但与此同时,在同质化的极大竞争压力之下,避免审美疲劳,实现“常红”的问题亟待解决。(8月14日 《河南日报》)
汉服指汉民族的传统服饰,承载着泱泱中华千百年来的文明与历史,寄托着浩浩先民祖祖辈辈的智慧和工艺,三十多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于其间得以传承绵延。不同时期的汉服采用的衣料材质丰富、形制款式众多,展现着不同时代的特征,成为了独一无二的文化符号。历经社会变迁,衣着易改,汉服趋于沉寂低谷;如今国潮风再起,汉服又重新走向复兴之路。
中国历史文化底蕴浓厚,人文古迹众多,随着国家传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政策的落实、新时代年轻人的成长、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观念的建立与坚定,“穿着汉服去旅行”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了大家出游打卡时绝佳的选择。同时,一些深耕于国风领域的博主,如“荷里寒”“金角大魔王”“参商”等(以上为博主账号名称),多年来也始终在各个平台通过剧情向视频、汉服走秀、产品推广等易被接受的方式不遗余力地进行汉服文化传播与输出。这都极大程度上扩大了汉服的受众群体,也为各地文旅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和蓬勃的生命力。
汉服与文旅相结合,一方面通过妆造、摄影一条龙服务产业链等拓宽了景区及周边劳动人民的收入渠道,拉动经济大幅增长,同时给予消费者更高的体验感,满足审美需求;另一方面,汉服与古色古香的建筑物相衬,游客在身着汉服进行游览时也能更深入、更有代入感地体会历史所传递出的信息与情感,这也是一种对各地景区更高质高效的宣传方式。
笔者在暑假期间也曾赴洛阳的洛邑古城、应天门等名胜古迹旅行,身着汉服的游客数量相比前些年有了大幅增长,甚至有“穿越时空”之感,真正感知到了如今汉服产业的蓬勃壮大。与此同时,同质化竞争愈发激烈,一些弊端也渐渐浮现:店面聚集过多且服务类型相似甚至雷同,利润空间压缩;妆造与摄影质量不高,有草率之感;妆容和发型千篇一律,重复性高且单调,“网红”妆感掩盖个人特点,导致审美疲劳……这都对汉服产业的持续发展形成了莫大的挑战。
面对种种挑战,实现汉服可持续发展亟需产业改良。首先,政府“有形的手”与“市场”无形的手相配合,引导商家营造良好产业运营环境。其次,景区官方、汉服店铺管理人员大可以从中国古代雕塑、绘画等文物当中寻找灵感,设计制造复原款汉服以及搭配的发型、妆容等,拍摄时可以参考古人的仪态和姿势,这样也更有时空对话之感。再者,举办汉服走秀、华服节、国风盛典等活动,邀请知名国学博主、专业汉服模特等与游客互动交流,普及汉服知识。最后,将汉服与冰箱贴、书签、折扇等文创产品相结合形成新产业链,同时也能吸引更多游客走进名胜古迹,拉动经济增长。
总之,“汉服+”于当下文旅正走在欣欣向荣的大道之上,充满机遇;但同时也要及时采取相关措施应对未来挑战,实现可持续发展,一路“常红”。
来源:红网
作者:贾婧轩
编辑:田德政
本文为凯发k8官网下载手机版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