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世豪 (湖南工业大学)
“你作为一个人,不可能跳一辈子水,你不跳水以后像一个白痴一样能行吗?”
“其实整个体育代表团成绩都不太好,你这块金牌可以说是乌云下起了一场大雨,你有什么想法吗?”
“你拿了金牌,是不是特别开心,感觉人生都达到了高潮?”
……
很难想象,这些是一些专业记者口中说出的话。
随着巴黎奥运会的落幕,与以往不同的是,舆论的中心从运动员转向了记者,本届奥运会记者的“不专业”让“记者”二字在互联网上成为了“贬义词”,新闻又一次被推向了风口浪尖,张雪峰老师对新闻学的评价又一次得到了验证。
面对公众对于“记者”的批评,笔者认为,不要把这种负面舆论单纯当作损害媒体公信力的坏事,也不要觉得公众以偏概全而不屑一顾。作为新闻人,要虚心地接受读者的批评,立正挨打,同时更要痛定思痛,自我纠正。
首先,让专业成为第一标准。在对运动员的采访中,加入生活化的问题拉近运动员与观众的距离出发点是好的,但像本届奥运会中为了制造话题而刻意为之,将专业至于不顾是不可取的。
专业的体育赛事采访,记者应当了解所采访运动员的职业经历、过往战绩、赛前状态以及现场表现或困境等,并对该项运动的相关专业知识以及对手的背景有所了解。采访不是唠嗑,专业永远是第一标准。
而有些不专业的采访,也未必是在专业问题上露了怯,例如有记者在对巩立姣的赛后采访中提问你现在比较“女汉子”,什么时候做“女孩子”呢?如此让运动员尴尬的问题更多是带着刻板印象和有色眼镜,暴露了提问思维的局限。因此,记者更要学会平等客观地对待采访对象,将其视作一个独立个体,而不是带着有色眼镜就给运动员贴标签、立人设。
其次,抢占舆论高地不能“温良恭俭让”,要自己握住“麦克风”。在本次奥运会上国外记者的提问充满了攻击性甚至是明目张胆的诽谤,记者们更应该拿起手中的“麦克风”,要给出“强硬的回击”。舆论战是看不见硝烟的战争,一图一文就是一枪一弹,记者就是战士,以和为贵诚然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可以温润,但千万不能失去“亮剑”的锋芒。
再者,要提升媒介素养,爱惜新闻人的羽毛。公众对于记者的批评固然有以偏概全的成分,但我们是不是做到了扪心自问,我们是不是表现出了专业的水准?给读者提供了有价值的新闻内容?像南方某报记者朱某某那样,盛气凌人的对新闻当事人指指点点也未免显得有些霸道。因此,记者们更要提升自己的媒介素养,谨言慎行,在如直播、微博等公共社交平台发言时,要时刻谨记自己的记者身份及其社会影响。
最后,笔者想对新闻界的朋友们说,在舆论的批评声中,立正挨打是应有态度,唯有知耻后勇,方能做到像思想家托克维尔说的那样,不应让事实迁就观点,而要让观点以事实为依据。如此,我们才能立于潮头而无惧风浪。
来源:红网
作者:杨世豪
编辑:田德政
本文为凯发k8官网下载手机版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