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太梅
最近,某地在农村大力推行智慧管理系统app,本意是为了方便群众,但执行中却变了味,变成一场程序推广和考核排名大战,把智慧管理扭曲为群众眼中的“折腾管理”。群众很少通过app反映问题,但在通报排名的压力下,干部不得不想方设法凑足问题反映的数量。(7月16日《新华日报》)
智慧管理为何在农村“水土不服”?这一现象的根源,深植于城乡发展的不均衡之中。农村,这个承载着中华民族深厚底蕴与希望的广阔天地,其社会结构、人口特征、生活方式与城市大相径庭。在“田间地头”,留守老人是常年在家的主要群体,他们中的许多人连智能手机都未曾触及,更遑论熟练操作复杂的app应用。这种硬件与技能的双重缺失,构成了智慧管理在农村推广的天然屏障。强行将不适用于农村实际的智慧管理工具强加于民,不仅是对资源的浪费,更是对群众生活安宁的侵扰,其结果是适得其反,既未能解决实际问题,又伤害了干群关系。
更为严重的是,部分地方政府在推进智慧管理的过程中,偏离了为民服务的初心,将注意力过度聚焦于数字指标的增长与考核排名的争夺,忽视了群众的真实需求与感受。这种“唯数字论”的治理理念,不仅背离了智慧管理的初衷,更让形式主义在指尖上悄然滋生。基层干部在高压之下,不得不采取各种手段凑数应付,甚至不惜动用私人关系“拉人头”,这种荒唐之举,不仅未能提升治理效能,反而加剧了基层负担,损害了政府形象。
智慧管理如何才能真正惠及农村,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助力而非阻力?答案在于回归初心,坚持问题导向,从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出发,因地制宜地探索适合农村特点的治理路径。
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摒弃“唯数字论”的片面追求。政府应更加注重治理实效,将群众满意度作为衡量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尺,而非单纯依赖数字指标来评判政绩。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形式主义在智慧管理中的泛滥,确保每一项举措都能真正惠及民生。
其次,要深入了解农村实际,精准对接群众需求。在推广智慧管理工具时,应充分考虑农村地区的特殊性,选择易于操作、贴近群众生活的应用项目,并通过培训、指导等方式帮助群众掌握使用方法。同时,要建立健全反馈机制,及时收集群众意见和建议,不断优化和完善服务内容,确保智慧管理能够真正贴近民心、服务民生。
最后,要加强监督与问责,防止形式主义在基层蔓延。对于在智慧管理推广过程中出现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问题,要坚决予以查处和纠正,并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通过强化监督与问责机制,形成有效的震慑力,推动智慧管理在农村地区的健康有序发展。
来源:红网
作者:牟太梅
编辑:田德政
本文为凯发k8官网下载手机版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