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荧屏之外,“姜萍们”如何脱颖而出?-凯发k8官网下载手机版

来源:红网 作者:张佳琪 编辑:张瑜 2024-06-17 16:25:22
时刻新闻
—分享—

5854c583e13447c093971312f27a4306.png

□张佳琪(河南大学)

近日,来自江苏淮安的17岁女孩姜萍以全球排名12的成绩入围数学竞赛决赛,成为赛事历来首位打进决赛的中专生。组委会公布的决赛名单显示,此次晋级的801名选手中,多数来自清华、北大、麻省理工、剑桥等名校。据了解,姜萍所学专业是服装设计,但对数学非常痴迷,曾花2年时间自学偏微分方程。

出身服装设计专业的姜萍,只能在课余时间自学数学,面对朋友的不解与资源的匮乏,她也从未放弃。从《高等数学》《数学分析》到外语版《偏微分方程》,姜萍以“天赋 努力”打破了人们对中专生的固有偏见认知,将中专生与数学竞赛这两条“平行线”成功联结,创造出令人瞩目的成绩,也因此“一夜成名”,在网络爆火。

为什么姜萍的天赋如此出众,却只是一个中专生呢?不少网友将矛头指向了教育体制,认为“唯高分论”是对偏科人才的不公,认为姜萍的成功是对“僵硬化教育教学体系”的狠狠“打脸”。其实不然。在传统应试教育背景下,姜萍未必能遇上“伯乐”王闰秋,未必能在全面发展的总分要求下拥有专注研究数学的机会。极端个案并不是抨击现行教育体制的理由,认为某种模式可以批量孵化天才,本身或就是对教育规律的违背,且偏才进入名校的大门并未关闭,如2009年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破格录取蔡伟——一位只有高中学历的38岁三轮车夫为博士研究生。社会对人才的发掘机制是不断进步的,多年实施的教育教学体系不应该被全盘否定。那么,荧屏之外,“姜萍们”如何脱颖而出?

一是转变社会对学历的刻板印象。当“中专”学历的女生获得数学竞赛12名时,人们的普遍震惊恰恰映射了当今社会的学历偏见。社会评判机制对学历的过度看重,导致了大众对中专等职业教育学历根深蒂固的偏见。这种偏见不仅影响了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和发展空间,也限制了学生根据自身兴趣和特长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路径的机会。我们应该摒弃对学历的过度崇拜和歧视,理性看待学历和能力之间的关系,尊重个人的选择和努力,不以学历论英雄。

二是进一步优化人才识别和培育机制。据教育部预测,2024年我国初中毕业人数达到3300万人左右,高中毕业人数1179万人左右,面对这样“人山人海”的现状,采取“唯分数论”无疑是当前的最公平的选拔方式。与此同时,对于各科高分人才也有相应的破格录取机制,最大化体现了公平原则。论总成绩,“姜萍们”可能表现平平,并不显眼;论中考、高考,“姜萍们”或许泯然众人、毫不出众。我们需要在综合性考试选拔之外,建立一套精准识才的工作机制与多元评价体系,更加科学地评估学生的能力和潜力;需要多提供一些路径,不拘一格,给予“伯乐”以奖励激励,推动更多偏科人才脱颖而出。

三是健全专才社会支持保障体系。天赋再好的人,也需要机会的加持,这个机会包含了教育机制、国家政策、社会改革等要素。不论是自身天赋、学校还是社会,都是姜萍深耕数学、向阳生长的充分养料。她颇具天赋又刻苦努力,几乎所有的课余时间都在研究数学;老师王闰秋为她推荐数学资料、引导解题思路,成为她探索数学的引路人;社会通过无门槛的竞赛等形式,为她提供了展示能力的舞台。换言之,千里马不能只等伯乐,伯乐也不该只是一个人。个体、公众、社会形成对专才的发掘、帮助、培养的合力,才是让专才得以成长最磅礴的力量。

“如果学习服装设计是我的plan a,那探索数学世界便是我的plan b。”这是荧屏内的姜萍,也希望荧屏外更多的“姜萍们”能坚持所爱,获得真正适配自己兴趣、志向和能力的更为广阔的前途。正如《人民日报》微博评论中所言:“所谓的爆冷,更像是天赋与勤奋共同书写的励志故事。姜萍学的是服装设计,她设计服装,也用智慧和勇气‘设计’了不被定义的人生。”

来源:红网

作者:张佳琪

编辑:张瑜

本文为凯发k8官网下载手机版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646840/51/14006849.html

阅读下一篇

凯发k8官网下载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