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逸凡 (苏州大学)
近日,随着入冬以来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侵袭各地,不少课程群或工作群被请假申请刷屏,而“拒绝休息羞耻”这一词条再一次冲上微博热搜,引发了网友热议,不少网友对此表示共鸣。受“休息羞耻”所困,哪怕是有“正当理由”请假也无法好好放松,时常产生愧疚、焦虑的心理,甚至会带病上学上班。
这份“羞耻感”到底从何而来?有网友对此表示不解,“想休息就休息,有什么好羞耻的。”其实在日常生活中,“休息羞耻”往往有迹可循,试想当过完一个小长假却发现自己除了吃喝玩乐和睡觉其他什么也没做,你是否会觉得有罪恶感?好像自己必须要学点什么或是做点工作才能感到安心;再比如,生病了不去上学或上班,在床上躺着休息两三天,你是否会心里不踏实,感觉自己在浪费时间,一天不学习、工作就好像罪大恶极……只要我们处于享乐、惬意、懒散的状态,羞耻感与罪恶感便会随之而来。
就其本质来说,“休息羞耻”源于社会环境与主流文化的影响。“你在休息的时候,别人在学习”,这句话应该是不少中国家长挂在嘴边的话。我们从小被灌输“不学习就是在浪费时间”的思想,久而久之,只要一松懈下来,我们就会感到不安与愧疚,好像有股隐形的力量在推着自己往前走,耳边回响着“不能停下来”的声音。而等到我们进入了职场,“休息羞耻”衍生出了“下班羞耻”,明明已经到下班的时间了,但看着同事们还在埋头苦干,自己也不好意思下班。我们潜意识里觉得休息是违背奋斗精神的,只有一直忙着学习工作,把自己“焊”在工位上,才在竞争中有安全感。哪怕是放假出去玩的时候,我们也要带上几本书,好像这样才能赋予休息价值和意义,而无所事事就是浪费时间。在这充满“功绩主义”的社会环境下,“慢下来”是不被允许的,“努力奋斗”才值得被歌颂。
但“休息”真的毫无价值吗?为什么凡事都要考虑它的意义与用处呢?在我看来,“休息”没有意义,“休息”本身就是价值所在,而当我们思考“休息”有没有意义时就已经将“休息”置于“功绩主义”的认知结构下了。
纠结于休息有无意义,反复推量它的实际用处、能否换取功劳与业绩,推量下来没有任何用处便是没有意义。但又想到休息可以使人放松以便于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与工作中,这样看休息也是有意义的。看似摆脱了“功绩主义”,但实质上的思维模式仍然没变,“休息”被当成了达成目标的工具,是“更好地学习与工作”的一种手段。
“拒绝休息羞耻”要跳出“功绩主义”的思维框架,人生本是一场充满未知的旅程,“休息”与“学习工作”既互不冲突,也不互为因果,都是生活的进行时。睡觉是休息,旅游是休息,阅读也是休息,我们在“学习工作”中提升自我价值,也在“休息”中感知人生、实现自我、成为自我。所以,“拒绝休息羞耻”不是要赋予休息任何意义,而是回归休息的本质。正如泰戈尔所说“休憩之于工作,正如眼睑之于眼睛”,休息本就重要,何来羞耻之说?
来源:红网
作者:张逸凡
编辑:张瑜
本文为凯发k8官网下载手机版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