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子月 凌雯 唐欢(郑州大学)指导老师:魏猛
“听那丁零零的下课铃声送来十分钟,来吧,来吧,来吧,大家都来轻松轻松…… ”这首耳熟能详的儿童歌曲《课间十分钟》,相信是许多80后、90后甚至00后的回忆杀:那时候还没有智能手机,也没有电脑,但是凭借那短暂的“课间10分钟”,同学们可以一起跳大绳、踢毽子、手画五子棋……充满欢笑的10分钟是我们共同的校园回忆。
然而,近日,“中小学生连上厕所的时间都快没了”一类的话题频频登上各平台热搜,引发社会关注。此前,山西一位老师曾在社交平台上吐槽“课间圈养”现象愈发严重:七成学生课间不出教室,即使是20分钟的大课间,校园里也空空荡荡,该言论一经发出很快便引起了众多网友共鸣。
据网友评论和媒体调查,很多学校虽然没有明文规定学生在课间禁止出教室,但老师会口头教育学生:除了上厕所、接水外,尽量不外出活动,即便在教室里,也不可大声说话,甚至不可趴桌子小憩。更有学生提到,很多时候,上一堂课老师拖堂几分钟,下一堂课老师早到几分钟,课间休息时间就这样消失了。
这种现象令人费解无奈的同时,也让我们对孩子们的身心健康产生了担忧。有了课间十分钟,孩子们可以在教室里小憩片刻,为下一堂课调整好状态,也可以去操场活动一下,呼吸呼吸新鲜空气,或者和同学们聊会天、放松心情,这些都是校园生活非常重要的部分,也是很多人最为珍贵的校园回忆。
其实,这些道理校长和老师都懂,甚至比多数人更懂。很多学校尤其是初高中,受升学压力的影响,很多老师希望学生可以利用好在学校的每一分钟,所以掐断课间休息甚至占用体育课,拼时间、拼做题、拼效率,可是,占用本就短暂的课间十分钟,真的就可以达到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吗?
事实证明,答案是否定的。课间不让学生走出教室,非但不会提高学习效率,还可能会滋生其他问题。譬如,有不少网友提到自己的中学,本身课间可以趴桌子休息十分钟,“我课间十分钟可以连着做三个梦,醒来之后精神抖擞”,但课间十分钟的消失,直接导致了很多学生课上打瞌睡,甚至连着几节课都无法集中精力,连正常的听课效率都达不到,更别提提高效率。从另一个角度上讲,孩子们正处于生长发育的黄金阶段,却被迫全天困在小小的课桌前,这也导致班里的“小胖墩”“小眼镜”“过敏娃”“抑郁孩”越来越多。由此可见,剥夺学生课间十分钟的自由无疑是得不偿失。
其实近些年,国家已经关注到了学生课业负担大的问题,也出台了相关“减负”政策,明确提出要遵循教育规律,着眼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保障学生休息权利。课间休息十分钟,是孩子们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高效率投入课堂的需要。孩子们的精力是有限的,过度压榨只会起到反作用,只有给予孩子们自由轻松的“十分钟”,才能让他们更好地专注于课上的“四十分钟”。在学业压力与日俱增的今天,孩子们需要被给予自由,哪怕只有短短十分钟,也足够让他们做自己时间的管理者,去把握张弛有度的生活节奏,发展自己的业余爱好,结交志同道合的好朋友。
而要真正唤回“消失的课间十分钟”,改变课间“圈养”现象,除了相关教育部门要继续深化“减负”措施,更需要学校、老师、家长三位一体的共同努力。一方面,学校和老师要将重点更多地用在关爱学生、提高教学能力、加强教育调研水平上,而不是以提高学习效率为借口,牺牲孩子们的课间休息时间,更不能剥夺孩子们跑一跑、笑一笑的权利。另一方面,家长也要充分理解、信任学校和老师,及时给予孩子鼓励和认可,发现问题积极沟通,与学校老师打好配合,做好“家校联动”。
“让我们那疲劳的眼睛看一看蓝天,让紧张的大脑吹进清风……”课间十分钟短暂且宝贵,把这十分钟还给孩子,把这十分钟的自由留给孩子,这并不是一件难事,也不应当成为一件难事。去操场呼吸一下新鲜空气、和同学一起跳跳绳、打打球,向小伙伴袒露心声、聊聊趣事……课间十分钟本就该是这样五彩斑斓、活力满满,阵阵欢笑的课后生活才是校园中最美的风景线。我们不妨把课间十分钟的自由交给孩子,让他们“真正”走出教室,跳得更高,跑得更远,学得更好。
来源:红网
作者:惠子月 凌雯 唐欢
编辑:刘昱
本文为凯发k8官网下载手机版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