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皓兰 臧婷婷 任雅琴 雷可欣(重庆大学)
大家好,这里是可可谈新事,今天我们谈的是“生活可以被量化,但不应被数据加上枷锁”。
据《北京青年报》报道,越来越多的青年人开始把生活数字化,并把这种新方式命名为“量化生活”。量化人生目标、精确时间管理让人生具有目标感、掌控感,但也带来了哲学方面的讨论:人的生活究竟能否被彻底量化?
当然是不可以的,“量化生活”是将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用数据的形式表现出来,其最早由《连线》杂志编辑加里·沃尔夫和凯文·凯利提出,并给出定义:一场在个人日常生活中通过用输入、状态和表现这样的参数,将科学技术引入日常生活中的技术革命。
近些年来随着数字化进入到我们的生活,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都在数字化空间中有所呈现。而当数字化延伸到了我们个体,将我们的各项身体指标、行为等置于数字空间中,则无疑于在其中折射出我们自己的“虚拟实体”。而当这个“虚拟实体”被构造出后,我们相应地对各项指标进行要求设置,当映射于现实生活后,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们自身的发展。
据很多人介绍,“量化生活”可以更高效率地规划自己的时间,对于当事人来说,是对自身行为的一种不错的管理方式,能够达到自律的状态,获得成功。但是在这个基础上,量化的方式似乎也为我们的生活设置了条条框框,使我们被量化指标牵引。比如,由于数据显示睡眠时间不足导致的“没睡好”心理暗示、由于运动后没有数据而产生的“白运动”想法。可见,当数字过度地发散到我们的身体和生活中时,其产生了短暂的意识与身体剥离的状态。
事实上,我们“量化生活”的初心是为了更好地生活,更好地感受自己身体的变化。但是现在看来部分截然相反,在数字空间中数字与身体的关联性越来越强,使得我们过于依赖数字设备,更多地关注数据的呈现,使行为和感受呈现出“质壁分离”的结果。
量化没有问题,让量化的价值最大化,也是让我们的生活迈向更高质量的一条道路,我们的生活需要量化,但同时我们也要警惕数字空间的侵蚀,避免数据框住了我们的意识,让我们的情绪感受与身体分离。情感与身体的结合才能让我们对人生有更丰富的体验与收获,如果一味地只追求数据,那显然与“量化生活”的初心显然是“南辕北辙”了。
这期节目就到这里啦,我们下期再见!
来源:红网
作者:许皓兰 臧婷婷 任雅琴 雷可欣
编辑:陈雨柔
本文为凯发k8官网下载手机版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